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千古追问,适用于人生,也适用于城市。城市,承载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需要为人而进化。
城市的进化,意味着更美好的人生,更幸福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要为产业发展、居民就业、经济繁荣找到更好的出路,并且要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泡沫等“城市病”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资料图片)
我们将公开课第一季主题设为“有志者 事竟‘城’”,主要是为了重建“人”与“城”的链接,引导思考,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与城市相互成就。从「大家」之言,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城市,不断更新城市发展观,构建各自的“向往之城”。
4月22日,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走进首期「大家的城市公开课」成都课堂,以“数智时代的‘人机’进化论”为题,与大家一同探讨ChatGPT给这个时代、给每个个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徐飞指出,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AI呼啸而来,巨浪如此强大、迅猛,我们不能像鸵鸟一般视而不见。我们不能抗命,但也不能认命。我们应该知命,更应主动应对,找到“趋利避害”的方法。
面对AI强大的编码能力,他强调人类以想象力、好奇心、批判能力为首的“非可编码性能力”。在“二元智能时代”下,他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更需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携手同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以下是徐飞公开课演讲实录:
今天的题目是数字时代的人·机进化论,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是数智时代,第二是AI进化轨迹,第三个是人类行为进化。最后来讲城市策略的进化,也就是抢人的变局。
第五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数智时代?
我觉得人类最近1000年以来,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件事情——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和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在我看来都太委屈人工智能了。
因为人工智能给这个世界跟这个社会所带来的前瞻性、革命性、系统性、基础性、深刻性、颠覆性乃至整体性,远远比前两者来得更加深刻,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呼啸而来的革命,未来已来,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这一场革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数智时代换一个说法,叫做ABC世纪,ABC所指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Cloud Computing,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
这其中,首屈一指的是人工智能,到了今天,“数字化”进一步衍生变成“数智化”,再往后衍化变成“数治化”,这三者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一个比一个的成绩来得更高。
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自动化、信息化,也叫数字化革命,现在方兴未艾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征就是网络化和智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数字化的“字”变成了“智”。
历史会向前进,如果说我们大胆预测一下,第五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我这里估求了两个词——智慧化和务联网。
这里的“务”指向标准、规则、规范、标准、制度、规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服务。如果第五次工业革命以智慧化和务联网为特征,那么归结起来得到的就是“数治化”。
“机”智过人的真正危机是什么?
说到数智时代,就少不了ChatGPT。
尽管ChatGPT还是一个非常初级的产品,但已经能够理解人的自然语言,而且具有结构性、互动性、生成性。初级的产品尚且如此,如果迭代优化以后,大家可想而知它该有多厉害。
这一年来,颠覆性的创新非常多。在今天这个场合,我特别愿意跟大家提及三大颠覆性的创新,就是所谓的CMW,分别是指ChatGPT、Metaverse、Web3.0。
比尔盖茨曾说,GPT是这几十年以来最具有颠覆性,最具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他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微处理器、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电话等等的诞生同样重要,它将改变人民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等各种方式,整个行业都将围着它来重新定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他还提出,“企业也可以通过如何使用GPT来进行划分”。今天我们划分企业,从资产规模分为特大型企业、跨国企业、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按资本划分成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未来我们怎么划分企业,是根据人们使用GPT的能力来划分。
有一个成语叫做“机智过人”,现在的最新解读是机器的智力超过人类,简称“机”智过人。这么来理解,也就是说划分人或者企业的实力,就看其对GPT的熟悉程度是达人、熟人还是个小白。
未来学家库兹韦尔在多年前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奇点来临》。书中将人工智能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弱人工智能,第二类叫强人工智能,第三类叫超人工智能。在库兹韦尔本人看来,到2045年超人工智能就会发生。
今天来看,这个观点还是太保守,可能根本不用到2045年,没准到了2030年,甚至有人说几年以后,这一天就会迅速到来。就像很多人还没明白GPT1怎么回事,然而4个月时间不到,GPT4横空出世,马太效应变得越来越显著。
以前GPT要输入文本,而现在不仅可以输入文本,连图像也没问题。它是一个超大的多模态模型,可以在5分钟之内搞定一篇短篇小说、可以瞬间识别修改1万字的程序文档当中的bug,还可以用C语言写一段快速排序算法,同时用李清照诗词的风格为该代码写注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用一句权威人士的话来说,今天计算机机器的自动化编制水平,已经达到乃至超过一般程序员的水平。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是蓝领工人丢饭碗,今天那些白领乃至金领阶层丢饭碗的速度,一点都不慢于蓝领阶层丢饭碗的速度。所以我说这是一场革命,人人都不可以置身度外。
当我们谈人工智能的时候,不仅仅是算法,还有算力。在量子计算这件事情上,中国现在处于领跑的阶段。今天我们讲量子概念的时候,它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个叫超导量子,一个是光量子。
中国的科研团队在两种量子计算路线上同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原型机“祖冲之二号”,求解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千万倍;光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原型机“九章二号”求解特定问题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
这两项成果意味着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两种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优势。所谓“量子计算优越性”就是量子计算机解决了经典计算机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未来Ai,GPT的确是前途无可限量的。
我认为GPT具有三性,第一通用性,通用于各种自然语言。第二生成性,通过数据集去训练它,能够生成新的内容。第三增强性,在巨量“喂食”后,大型预训练模型会“涌现”出神奇的新能力,能信息搜索、语义理解、问题分析并生成新内容。
而这些原本是只有人的思维才具有的能力,且是在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对话中才能得到最充分展示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三性,使得今天人工智能变得非常之强大。
为何说元认知才是有价值的?
在人工智能对方方面面造成的挑战当中,我认为最深刻的、最根本的改变发生在教育领域里边。我在多个场合反复表达一个概念,说今天的教育其实真的是非常不令人满意的,我们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考生。
我曾经讲过“板鸭三步曲”——先是填鸭,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老妈老爸逼着孩子们学奥数,学小提琴学钢琴。第二步是赶鸭,中考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赶鸭子上架是不是?第三步就是烤鸭了,即便经过了中考、高考,升入大学也不轻松,你照样要考证要毕业。
经过填鸭、赶鸭、烤鸭以后,毫无生命力、毫无创造力的板鸭新鲜出炉,这就是我所谓的“板鸭三部曲”。我们培养出来的甚至连学生都说不上,培养的是一帮应试的机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当下Ai时代,考试还有那么重要吗?那些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甚至一些程序性的知识,一文不值。搜索引擎如此强大,ChatGPT如此强大,人最需要的是元认知知识。
什么叫元认知知识?最简单说法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要搞明白认知意识是怎么发生的,推理是怎么发生的,判断是怎么发生的,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底层的逻辑。
而恰恰在这件事情上,请问学校花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大的力气?甚至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前我们强调的是“学会”,而今天更强调“会学”。
以前我们的教育主要是针对知识来展开的,有的时候是针对工具来展开的,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针对能力的展开,尤其是针对问题的展开,一定是问题导向、是能力导向,甚至在今天看来能力二字都不足以涵盖,是更重要的一些东西。
有一个概念叫做“第一性思维”,其思维方式是要抽丝剥茧地找到一件事情最本质、第一重要的因素,并且始终把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去处理。
举个例子,前几天,埃隆·马斯克的“星舰”发射失败了,他曾表示,星舰飞船首次发射成本约30亿美元,所以说发射卫星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有人会想,如果说火箭能够像航天飞机一样,飞得出去也飞得回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多次反复循环使用的话,那么发射卫星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这个想法马斯克做到了,马斯克的星舰之所以获得极大关注,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可回收的特性。此外,运载量也很大,在满推力状态下的起飞推力超过7500吨,单次可运送250吨载荷前往火星。因为人要到更远的星空,光飞跃起来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燃料。
尽管这次失败了,但失败有什么了不起呢?成功之路就是失败铺就而成的。在我看来,成功如果叫做证实的话,那么失败不过就是证伪,在科学上,证伪比证实更本质更重要。
今天我们要培养“第一性思维”,刨根问底,问到原问题、原方法,不单是知识,而是知识的知识。知识本身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足以构成力量,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对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我说,我们要扬长避短、要趋利避害。AI是可编码的,我们把AI制造出来,目的不是让它来取代我们,而是为我们所用,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生活品质,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工具异化为目的。
什么是人类具有比较优势、而机器难以代替的东西?就是非可编码性。今天的世界是非传统、非对称、非均衡的。人类特有的非可编码能力,包括直觉、潜意识、第六感、好奇心、想象力、创新力、批判性思维等等,这些机器没有,是人类所特有的。
我们一再讲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高度关联的,是人类相对于AI、相对于GPT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新其实没那么复杂,第一无中生有,第二推陈出新,第三移花接木——从0到1,是无中生有,再通过微创进行迭代,叫做推陈出新,最后通过综合组合结合,一个新的东西横空出世。
就比如我们说熊猫是中国的,功夫也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却是好莱坞大片,这就是移花接木,要有放飞想象,天马行空,颠覆结构的能力。未来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些非可编码能力,需要花力气去培养。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说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与此同时,还有两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第一红利。天底下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东西了,悠悠万世唯此为大。
中国有14亿人口,所以我说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是中国最缺的也是人。这两句话同样成立,第一个人是人手的人,第二个人是人才的人。
我们人手是很多,可是人才却没有那么多,尤其是高精尖的人才组合,包括这七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际人才。
这里边我要特别强调国际人才,因为今天的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变成一个全球大国,我们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国内的人才,还有亚太的、全球的人才,要成为全球重要的人才集聚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从政府策略角度来讲,我给出三条建议:
第一条要积极有为,主动出击。延揽全球人才,重视海外华人的力量,健全和加强海外人才的交流平台,鉴于目前严峻的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应加大对海外华人这一群体的引才力度。
第二要走出去,变坐商为行商。要有非常好的营商环境,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综合环境,完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政策体系,让全球“最强大脑”在这里以最低成本获取创新创业发展的生产要素。
同时,我特别强调年轻的人才,要针对年轻人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洞悉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有更多的上升通道,发展空间、成长计划等新趋势和新特点。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紧密结合,对于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领域,出台针对该领域核心门类人才的特殊政策。
以上是对于政府决策层而言,而放在当前社会大环境来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首先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就是由AI变成AGI,G是General,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而是通用的人工智能。以前专家很厉害,但现在他们的很多能力会被AI所替代,所以需要在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反过来,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也越来越吃香。尽管说术有专攻,但是别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宽度、广度、跨度,哪来的高度和深度,一定是多学科的涵养才能成为一个学术大家。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另外还要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从一个赛道迁移到另一个赛道,从一个领域切换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因为人工智能一方面替代了很多职业,又催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如果能够把以前的经验能力迁移到新的领域、新的赛道上来,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新的人才。还要有高情商、高灵商人才,这是人工智能最缺乏的东西。
最后要成为拥有“六大能力”的人。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写道,“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概念时代”,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全新思维的人。
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是新时代必须具备的六种基本能力。而你会发现这六大能力跟理性思维没一毛钱的关系,恰恰都是非可编码的能力。